印象中的南台灣高雄,是一個工業城市,不過,經過幾年的建設與時光交替,高雄市除了增添更多藝文色彩,豐厚的文創能量,在駁二藝術特區及周圍的碼頭藝術區綻放開來之外,在都市景觀上,也與幾年前有截然不同的樣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雄市的國家級與地方級濕地共有18處,其中,在民國100年完工的「中都濕地公園」,完整串連了高雄市的濕地生態網絡,讓曾入選2010年「全球百大生態城市」的高雄,創造更高的城市與生活價值。
「中都濕地公園」占地12.6公頃,是高雄市政府的重大工程建設之一,結合中都地區三處公園用地與二處學校預定地,自民國98年納入重大工程計畫,99年開工,100年4月完工啟用,每年可提供約112公噸的固碳量。它位於交通流量大、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中都濕地最難能可貴的是,雖是人公開發,但高雄市府仍盡力還原老高雄河海濕地紅樹林自然生態,且同時保存高雄的產業歷史軌跡,並將周邊環境、學校預定地等納入整體考量,講究自然與人文的共生、共存,創造一個既和諧又平衡的自然天地。
過去的中都地區以輕工業為主,在日治時代,區內擁有當時規模最大的磚窯場、及酒精、罐頭製造廠。台灣光復後,木業原料從南洋經由高雄港進口,此地成為合板木業的聚集地,民國60年代,中都地區就有20幾家合板工廠。不過,當時合板木業雖然興盛,卻帶來河川嚴重的汙染,在政府規定不得使用愛河運輸原木下,產業逐漸外移,老舊廠房及閒置的儲木水道,使得周遭雜草叢生,甚至成為治安死角及登革熱的溫床。
在高雄市政府積極的整頓下,中都地區才有這一個都市重要的綠地。「中都濕地公園」的規劃,是藉由愛河與海水連接的條件,復育消失的紅樹林生態、及海岸林帶,並結合附近超過百年歷史的磚窯場,使公園能同時保有自然物種與產業歷史。園區中有一個生態島,復育多種台灣原生樹,也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戶外生態教室、草坪活動區等景觀與教育設施;目前園區內多樣性生物種類繁多,已發現有鳥類39種、爬蟲類3種、昆蟲9種,另有招潮蟹、吳郭魚、虱目魚等魚類。白天可見各種水岸鳥類,夜晚則可見到成群白鷺鷥棲息,該園區可說是在都會中難得一見的美麗綠地。
在充滿塵囂的都市中,有一塊屬於大自然的濕地,減低工商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調節空氣及城市節奏,無非是城市中人們的一大寶貴資產。「中都濕地公園」除了具備自然生態的淨化作用外,也連結愛河中下游至高雄港的多處人文景點,大幅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與觀光功能;而園內的自然生態景觀,不但適合全家踏青出遊,夜晚也相當浪漫美麗。過著喧擾都會生活的人們,不必跑遠,就近即可親近大自然、享受輕鬆悠閒的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