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政二 B 邱科翰 (10) 補交

隱藏版的萬華故事 東三水街市場與夢想共食計畫

政二 B 07114248 邱科翰
聯合新聞網 / 台北畫刊六月號 629 期
2020-06-08 10:25

  台北市東三水街市場自治會與大可居青年旅館,及長期培訓經濟弱勢導覽員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攜手,從2017 年起推動「大可居夢想共食計畫」,提倡在地深度體驗,希望人們能藉由地方導覽與共煮共食,感受在地的人文風情。

深入在地老市場

  會會長蕭銘宏分享,東三水街市場歷經10年的階段性改良,在與新富町文化市場合作後,重新整頓與規畫市場空間及硬體設備,更因為住商合一的市場歷史,讓這裡不僅是交流、買賣的市場,也是許多人長大的家、民眾日常就會經過的街道。

  「因為家就在攤位樓上,所以大家不急著收攤,這裡從早上6 點到晚上6 點都有營業,許多老店家也都有很多故事。」東三水街市場因此富有貼近生活的文化教育意義,先前曾舉辦親子市場導覽,帶著孩子認識東三水街市場,而後推出大可居夢想共食計畫。「如今市場內有許多傳承至第二、三代的店主,大家都很積極,希望能為這個市場做點什麼。」

萬華共食體驗

  「大可居夢想共食計畫」籌備耗時半年左右,先由熟悉東三水街市場故事並適合導覽的攤商與團隊深入市場,與市場店家細心溝通、規畫導覽內容,並配合季節食材設計共食菜單、購置當季食材。民眾結束市場導覽後,回到大可居青年旅館進一步共煮共食導覽中所見所聞的新鮮食材,透過導覽與料理活動,留下難忘的市場體驗。

  計畫主持人蔡寒筠本身就喜歡料理,她說,旅客對於市場其實非常感興趣,透過在地人導覽,民眾逛市場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能接觸到平時沒機會接觸的店家與老萬華的故事,讓市場作為深入地方的場域,發生更多精彩的可能。

  如市場內的「大豐魚丸」已由第三代接棒至今,從魚隻處理、製漿到熟食加工,都在小小的攤位內接力完成,讓來參加導覽的民眾都能深刻感受到家族產業緊密的分工與情感;「永恆製麵」是東三水街市場裡唯一還使用半手工製麵機、每日現做麵條的店家,參與導覽的民眾可走入店鋪後方的老製麵室,了解近50 年手工製麵的工夫與流程,藉此感受到的不只是食品本身,而是背後情感流動、手藝傳承的故事。

  共食活動的菜單設計以家常料理為主,並結合當季食材,讓體驗者感受市場第一手的季節氛圍。「親自走過、親手料理才有參與感,才會記憶深刻。」蔡寒筠笑著說,以市場為媒介,料理為交流,民眾來到萬華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但她也感嘆,曾經有參與導覽的民眾,因習慣了大賣場的消費方式,對傳統市場感到非常恐懼,不知道如何與攤商互動,更不知道原來買菜也是可以有交流的。「外來旅客會覺得很新鮮,在地居民也會覺得很有收穫。大家從彼此不認識,到有說有笑地一起做菜,改變是很鮮明的,以市場作為一個起點,讓更多地方能量發酵,這才是我們重視的核心價值。」

持續參與地方

  活動收入扣除成本後,所餘全數回饋給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與導覽員,不僅讓擔任導覽員的長輩增加自立的技能與收入,也連結在地資源,規畫更多豐富的導覽內容,讓民眾能持續感受深度的萬華之美。此外,蕭銘宏會長進一步分享,東三水街市場未來也將邀請插畫家設計牆面彩繪、規畫立食區等,持續完善機能與氛圍,帶給民眾更舒適的市場體驗。

  來到萬華,不妨在市場多待一會兒,以消費與攤商交流,聽聽更多在地的隱藏版故事,享受一趟  萬華慢活食旅。

====

心得:

  弱勢關懷在進行地方或社區總體營造時,通常是被忽略或被認為是較次要的目標。 此個案不僅結合常見的設施活化及美化、統一對外行銷在地特色、文史與人文地景保存等,更融合對在地弱勢的關懷。 將收入回饋予參與行動的需要幫助者,使其能自立,不僅是一種社區人情溫度的展現,其實對當地的經濟也是一良性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