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政四A 05114107 黃凱荃

翻轉農村的創新力

政四A 05114107 黃凱荃
時間:2020年04月17
出處:https://www.gvm.com.tw/article/72192

在都市化及全球經濟化的驅使下,過去,政府將大量精力投入在城市發展,人們漸漸疏遠了農村生活,被追求經濟發展的普世價值追著跑,直至近十幾年間,我們才發現: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是離不開農村的,農業是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產業,只要有飲食,生活就離不開農業,而農村的生命記憶與生活脈絡,都能豐富人們的內在生命能量。

因此,水土保持局開始推動農村再生政策一系列的計畫,找尋都市發展與農村生活並存共榮的蹊徑,不僅為農村注入新活力,也替人們的城市生活增添一抹綠意。

由下而上,推動社區產業發展


農村再生政策始於2010年總統令頒《農村再生條例》,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領軍,致力改善農村環境、培力農村人才。由於人才培育非一蹴可及,但環境卻可透過基礎建設,呈現令人耳目一新面貌。水土保持局雙管齊下,一方面豐富社區居民的經營管理視野,增強執行計畫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則協助美化社區環境,並在水土保持局權責下同步改善農村各項水土保持、坡地防災、農路改善、野溪整治、土石流監測防控等基礎工作,增進社區居民對故鄉的認同感及自信心。

自我認同感提升之後,水土保持局採取「由下而上」的合作模式,讓居民們在培根課程引導下,透過討論以凝聚共識,找出社區真正的需求及發展特色,投入產業活化、文化保存、生態保育等工作,逐漸摸索出專屬社區的未來願景與發展方向。

近年來,農委會推動優質青年農民加入從農行列,藉此活化農村人力、培養專業人才、驅動產業發展,這股青農勢力進入農村,加速農村轉型、產業升級的力道,無形中也推動國家地方創生政策的發展。

年輕勢力注入農村,帶動改變


最佳佐證可從水土保持局2012年首度舉辦「農村社區建設個人及團體績優表揚計畫」看出,當時選拔優質的農村再生計畫及對農村有卓越貢獻者,共選出30位得獎者,其中多為社區幹部。2015年,舉辦「第一屆農村領航獎」競賽,當時獲獎者青年比例便增加到1/3強,社區產業發展也有明顯的提升。
2019年,「第二屆農村領航獎」歷經嚴格的評選、決選,選拔出30位農村英雄,年輕人比例近半數,顯示出青年勢力已經成為驅使農村轉型的重要催化劑。

為了深化這群農村英雄的國際視野,水土保持局帶領獲獎者赴日本考察,以擁有多年地方創生
經驗的九州福岡地區為考察目標,汲取日本農村的成功經驗,也分享台灣農村再生的成果。

嘉義阿里山鄉茶山社區發展協會秘書田佳玲觀察:「在豆田町懷舊老街走一回,才發現整個街道不是因為商品吸引人,而是他們營造出來懷舊傳統的文化氣氛,就像走入時光隧道般。」台中仁里社區「梨理人」共同創辦人徐振捷則表示,台灣農業技術不輸日本,缺乏的是產品力及品牌力的中長期規劃概念。

我來自農村,我驕傲! 

一個農村社區能成功再生與脫胎換骨,除了在生產、生活及生態上能不斷持續精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因為有這群農業英雄無怨無悔地付出,才能讓台灣的農村愈來愈好,而他們用自己的專長及方法,以社區為基地,串連、分享有共同價值的人一起投入,再次定義農村應有的面貌,這些散落在全台各地的農村意見領袖,是擴散影響力的種子,扮演著翻轉農村的關鍵角色,將所學專業應用在農村發展,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與驚喜。

在這本農村再生特刊中,我們把這群農村英雄做的事,分成「農藝復興」、「整合共好」、「創新技術」及「產業鏈結」,透過他們如何整合社區力量、凝聚共識、找出地方產業特色、發展商業模式等故事與經驗,帶領讀者看見被土地滋養的台灣農村生命力與韌性,也期待能做為其他農村社區發展的典範案例。

曾經策劃公視《城市的遠見》紀錄片、2018年起策劃《農村的遠見》的林盛豐曾說:「台灣要變成進步的國家,此時的重點不在城市,而在農村,若能盤點農村既有資源,深思熟慮地投資農村,我們會變成很好的國家。」期待透過農村再生計畫,讓台灣農村愈來愈好,讓大家都能驕傲地說出:「我來自農村,我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