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園區挖出大量遺跡 文史學者「要地上遺跡 不要地下停車場」
聯合報 /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政三B 06114293 徐庭偉
台南市正進行「赤崁文化園區新建工程」,發現大面積考古遺跡,包括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建物地基、古井,另有史前灰坑,是台南近年發現最大面積的舊聚落紋理,令文化界驚豔。市府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13日將邀請文資委員會勘,進一步討論未來處理方向。
該處遺跡地點目前被市府規畫為地下停車場與博物館,依照原設計開挖,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呼籲「寧可要地上的遺跡,不要地下停車場」。成大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益昌說,「停車場是可替代的,但文化資產卻無可取代」,台南即將建城400周年,不希望古蹟都被開發鏟除。
赤崁文化園區新建工程上周四因多位民代關切施工進度入內了解,大面積的考古現場首度曝光,新建工程在前年底動工後,沒多久就因挖到地下層的古蹟而停工,目前除了北側成功國小校舍地下室開挖,在赤崁樓東側、成功國小操場以南原是停車場用地,挖出大面積遺跡。
文化局表示,該遺址面積約50X80公尺,地面上可見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建物地基,除了一棟棟相鄰的民居、民宅內的瓦甕,還可看到清代特殊的紅磚砌牆,並有完整的水溝設施,研判可能是日治時期衛戍病院的結構。這部分將在本月13日邀請古蹟審議委員現勘。
此外,在北側成功國小校舍部分,文化局表示,有挖出成功國小前身日本公學校地基,還有一口清代古井,另有史前灰坑,由於是施工範圍內,經委員審議將全面清出,另做保存。
文資協會理事長曾國棟說,文獻記載,赤崁樓東側是文資重要敏感區,包括荷治時期的普羅民遮城、清代台南縣署與周邊附屬機關等,「根本不應該開挖新建工程」,如今挖出大片遺跡造成工程延宕,但開發與古蹟保存不必然相違背,可以變更設計讓兩者共存,不應急著將工程完工。
劉益昌表示,文化局雖有找委員實勘,但不能「都找聽話委員」,既然挖到遺跡就應依文資法規定,停工變更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