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政二 B 邱科翰 (5) 補交

營建廢棄物大戰 北市正上演 / 
營建廢棄物何處去?環局、業者座談 盼中央協調

政二 B 07114248 邱科翰
林麗玉、陳慧慧、翁浩然, 聯合報 / 林麗玉、施鴻基、陳慧慧, 聯合報
2020-05-16 22:52 / 2020-05-16 22:57

  就在全民關注疫情之際,本月上旬北市一場廢棄物大戰正悄悄上演。專收營建廢棄物的13家分類處理場突然全爆滿關場,6日最後一家還願意收的業者,門外排滿等候進場的車輛,隔天,這家也宣告停收。營建廢棄物無處可去,連帶影響部分重大建設進度,北市府緊急介入協調後暫時緩解,清運業者說,疫情讓百業蕭條,不少店家乾脆停業整修,加上新北嚴格查緝,才讓營建廢棄物一舉暴量。

  另外,有業者透露,基隆的月眉土石場是北台最大的營建土方堆置場,去年坍塌後停業,營建廢土無處去,加上新北去年起嚴抓違規清運車輛,以及掃蕩五股垃圾山非法棄置場,清運業者不敢往新北跑,只能往北市走,造成滿場危機,「現在幾乎所的路都斷了」。廢棄物無處去,結果就是亂倒,前幾天基隆一車廢棄土乾脆倒在馬路上。

  室內裝修拆除廠商張先生透露,最近新北強力執法後,只能找台北處理場收,但台北也逐漸飽和,一年多前一車清運費用3千多元,這個月已漲到7、8千元,「有時千拜託萬拜託,業者才肯收一車。」他說,情況最嚴重時,營建廢棄物沒地方可去,只能說服業主延後開工,希望政府能有規範,貴一點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有地方可去。

  北市營建廢棄物分類場業者說,雙北營造工地一天大約產出5千到6千土石方的營造混合廢棄物,其中,北市13家業者一天可收3千土石方,新北也有3家每天可收3千方,原本沒太大問題,會出現北市滿場、清運車不敢上路等因素,除了查緝非法清運、堆置的力度加大,月眉場坍塌也是原因。

  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證實有此事,經過協調,部分分類場已重新開場;台北市營建混合物資源分類處理場協會理事長羅右程表示,13家僅剩4家在整頓收容場地,仍無法收營建廢棄物處理分類,其他都已恢復正常。

  盧世昌表示,近來與業者開會討論後,未來若還有臨時暴量的情況,會透過局內廢棄物處理管理科及台北市營建混合物資源分類處理場協會,轉介北市需傾倒營建廢棄物的業者,改到還可收容的處理場,避免場外大排長龍,或收容過多處理不及等情況。

  北市出現營建廢棄物爆滿窘況雖暫緩解,但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說,日前與業者座談,業者除希望中央鬆綁清運物摻雜垃圾的規定外,也希望增設堆置場,環保局也希望中央可以協調解方,讓雙北工地營建廢棄物出得去、進得來。新北市環保局則表示,清運業者面臨的困難會提供協助,但嚴格取締汙染不法的決心與強度不會改變。

  巧合的是,就在北市13場分類場滿場停收當天,北市環保局發布新聞,指日前接獲新北攔檢通報,北市一家已經宣布滿場停收的業者,未將廢棄物分類就外運出場,市府除告發開罰,也勒令該場停收,「從滿場停收瞬間變勒令停收」。

  為幫營建廢棄物找出路,北市環保局緊急找業者座談,業者希望中央能放寬土石方不得摻雜垃圾的規定,訂定例如5%的上限標準,因為被抓到一車不合格,可能連分類場都得被下令停收。另外,因月眉停業,業者也希望能開放台北港,除允許公共工程的土石方進場,也能開放民間使用。

  盧世昌提到,營建混合物中,包括有拆除工程的廢棄物垃圾、土石方、水泥塊等,一般先進入分類場分類,但因目前沒有上限標準,有業者覺得分類了,但卻被環保稽查開罰處停收,只能希望中央出面協調,看怎麼處理。

  新北市環保局表示,建議裝潢業者可將工程費用、廢棄物清除費用分開,擇選合法的清除業者清運,不要再自行清運,以免因廢棄物分類不當受罰,連帶導致分類場遭勒令停收;一般住家自行裝潢修繕廢棄物,可與清潔隊聯絡,比照大型廢棄物來收運。

==

心得 : 

  關於這個問題, 吾認為可從現有架構中找出可能解決方案。 比如, 政府可補助各家處理場設置即時容量監測系統, 並將相關數據整合於單一、公開的平台。 這樣一來, 各清運業者就能即時查詢最近的處理場還可收納多少廢棄物 ; 在一家處理場爆滿時, 也能即時協調清運業者到還有空間的處理場。 另外, 地峽人稠的雙北地區, 雖然無法像德國或部分斯堪地納維亞國家, 設置小型的社區級處理場, 就地處理工業或生化廢棄物, 藉此減低談足跡與相關環境衝擊、最大化回收效益, 但在倡導分類的意識及實踐和採納最佳可行的回收技術上, 台灣的科技水平應足以做到, 這還有賴政府的積極提倡、修法、輔導。 最後, 針對業者有疑慮的分類標準, 吾以為政府在增修有關指標時, 可廣邀業者、環保團體、附近居民、相關方面學者專家等, 共同參與其制定, 並盡可能落實流程、標準的透明化。 
  強硬執法、取締不當行為是正確且必要的, 但如何提供最佳可行的配套, 讓業者放心、環團及居民安心, 是對政府公共服務量能的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